当时教练小出义雄曾建议高桥尚子采用跟随跑的策略,在后半程再尝试建立优势,不过高桥尚子则表示“我不想看着别人的背影跑”,选择了颇为激进的战术。
曼谷亚运会比赛时,气温高达32℃,而体感温度更是超过35℃(湿度超过90%)。所以领跑战术是非常激进的,意味着如果无法维持配速,身体过快消耗体能,一旦落后就很难再追赶回来了。
好在高桥尚子最终一路超神,在非常不利的环境下依然创造了极佳的成绩——
曼谷亚运会发枪后,高桥尚子的起步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,她一开始就跑在最前面,只用了16分钟就完成前五公里,最终通过半程的时间是1小时9分15秒——这种战术多少带动了其它选手,也以比自己预期更快的配速奔跑,而这显然让体能消耗加剧,对蓄力后半程发力的选手而言,也不得不过早亮出底牌——否则前半程落后太多,后面想追是很困难的。
到30公里处,高桥尚子甚至要比世界纪录更快些。此时领跑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开始出现,35公里段,高桥尚子要比此前5公里慢了两分钟。
好在之前建立起巨大的领先优势,后面跟随选手也没有多余能量能缩减这个差距。后半程高桥尚子即便出现明显掉速。领先的时间已经无法被撼动。
最终她在曼谷的高温高湿天气里,以2小时21分47秒、当时的女子亚洲马拉松纪录成绩完成了比赛。
高桥尚子领跑的另一场代表性赛事是2000年悉尼。
悉尼坡道极多,难度很大。对这种大型赛事而言,名次往往比成绩重要得多,因而选手通常都会选择跟随跑,以蓄力在最后阶段分出高下。而高桥尚子并没有这样,18公里她就冲出了领先集团,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提速。
紧跟着高桥尚子的,是罗马尼亚的莉迪亚·西蒙,此后比赛也变成这两个人的较量。
至34公里处时,原本戴着眼镜的高桥尚子将眼镜甩给赛道旁的父亲,开始加速,并在40公里时候建立起28秒的优势。
然后高桥尚子的这种提前冲刺对体能消耗极大,莉迪亚·西蒙并没有放弃追赶,双方的差距在不断缩小。最终莉迪亚·西蒙仅仅落后了高桥尚子8秒钟。2小时23分14秒刷新了赛会纪录。
悉尼的成功,堪称是场惊险的获胜。高桥尚子用三次领跑赢下冠军,莉迪亚·西蒙则始终以跟随者的角色在缩短差距。
复盘比赛,包括高桥尚子自己赛后的解读,莉迪亚·西蒙的跟随跑不可谓不成功,如果比赛距离再多一公里,或者两人互相换位,结果可能都不一样了。
——对高桥尚子来说,比赛中三次毅然决然的出列领跑确保了自己拿下这宝贵的第一名。她也借此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马拉松选手之一。
当然,领跑对体能的考验要求极高。也时时刻刻可能会受到跟随者的「攻击」——比如功亏一篑的莉迪亚·西蒙。
针对多坡的悉尼,高桥尚子此前的备战是前往3500+的高海拔地区,这在当时的马拉松训练中还属于未知尝试,很多人持反对态度。不过从结果来看显然这种超高海拔的训练还是有效果的。
高桥尚子曾晒出自己与拉德克里夫的合照,这两位堪称是女子马拉松最伟大选手,也都有领跑的习惯。
所以对高桥尚子这样的选手而言,
高桥尚子本身有强大的实力,且无明显的短板。这种几乎无保留的全程全力输出战术,完全基于她个人的能力;
领跑战术能让高桥尚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跑,并且建立起一定的竞争优势。对于目标夺冠的选手而言,往往不得不一开始就紧跟高桥、避免太多落后的情况;
尽管会在前半程消耗大量体能,在后半程出现明显的掉速。高桥尚子的领跑依然为她建立起较大的优势,并将优势维持到终点;
针对特殊的比赛环境(曼谷的高温和悉尼的多坡),高桥尚子都做了大量针对性的赛前训练。是否领跑、以怎样的状态进行比赛并非全靠状态和感觉,这也是她个人备战和战术的胜利。
在悉尼了不起的胜利过后,高桥尚子的家乡也为她的双脚及asics鞋制作了雕塑予以纪念
对普通马拉松爱好者而言, 独自跑的话,遇到体能极点,心理层面面对的挑战往往会更大更容易产生放弃感。马拉松是一个参与性的群体项目,参与到和众人一起跑的状态里,也能更好的感受比赛的氛围。 我们依然更建议采用跟随跑的策略,尽量和配速相近的跑者一同前行,这样往往能较好的节省体能,相互也能打气,对长时间奔跑中产生的疲惫感会有一定释放作用。 当然如果处于2-5人的小团队里,不妨尝试在不同距离段由不同人互相领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